
在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织锦教室里,叶水云老师正俯身指导一位学生调整丝线密度。这一幕,已持续了三十余年。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,叶水云褪去“大师”光环,扎根职业教育,将讲台与织机相连,让非遗技艺成为点亮湘西学子人生的火炬。

讲台织梦,用技艺改变命运
向树芬,一个曾因家庭变故辍学的姑娘,正低头练习,手上的厚茧无声诉说着五年的坚持。叶水云总会俯下身来,一点点讲解、示范,从图案比例,到丝线松紧,“这里的线要匀,图案才周正”成了她重复最多的话语。
“是叶老师让我重新握住了梭子。”在叶水云的耐心指导下,向树芬重拾希望。
而更让向树芬铭记的,是叶水云如家人般的关怀。“你太瘦了,树芬,要多吃点饭。”这句叮嘱,她说了五年。逢年过节,叶水云总会拉学生回家吃饭,桌上有腊肉、酸萝卜,更有浓浓的温情。
她不仅传技,更传递着一种信念:靠一双手、一门手艺,也能走出自己的路。
公益课堂,三十载初心不改
叶水云的公益课堂,三十多年免费开放。从二十岁的青年,到花甲老人;从本地村民,到远方慕名者,都能在这三十多张织机间,找到自己的位置。
“教学很细心,要求很严格。”学员杨魁飞说,“哪怕一个结,也要练到‘闭着眼睛都能打好’。”
隆永姐是这里最早的学生之一。三十年前,她还是个迷茫的农村姑娘。叶老师手把手教她织锦,陪她拆错重来,告诉她:“手艺就像做人,急不得。”如今,她靠这门手艺供三个孩子上学,女儿也坐在织机旁,延续着这项温暖的家庭传统。
三十年来,叶水云未取分文,还常自掏腰包提供材料。她从不为谁敷衍,从不因谁零基础而轻视。她相信:手艺,是普通人改变命运的钥匙。
她让“非遗”成为千个家庭的出路
叶水云不仅传授技艺,更搭建桥梁。她与学生一起设计文创产品,讨论如何让传统走进现代生活;她推动建设了76个“乡村非遗工坊”,带动超3000人次就业创业。
她说:“一个合格的教师,不仅要自己技高,更要让更多人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。”
在叶水云的手中,织锦不再只是遗产,蜡染也不只是图案,它们是希望,是力量,是偏远山区孩子眼里突然亮起的光。
她是教师,是传承人,更是湘西山中一束温暖的光,为无数人织出了闪亮的人生。
作者:张志兵
责编:刘洋
来源:湖南教育融媒